首页 > 诗文 > 杜甫的诗 > 去蜀

去蜀

[唐代]:杜甫

五载客蜀郡,一年居梓州。

如何关塞阻,转作潇湘游。

世事已黄发,残生随白鸥。

安危大臣在,不必泪长流。

去蜀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我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,其中有一年是在梓州度过的。

岂料兵荒马乱,关山交通阻塞,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做客呢?

回顾平生万事,一无所成却已经年老,余生只能像江上白鸥一样漂泊。

国家安危大计自有当政大臣支撑,我这个不在其位的人何须枉自老泪长流呢!

注释

去蜀:将离蜀,作诗总结几年的漂泊生涯,故为此题。蜀,广义指四川,此诗专指成都。

蜀郡:秦灭古蜀国,始置蜀郡。汉仍其旧,辖境包有今四川省中部大部分,治所在成都。此指成都。杜甫于唐肃宗上元元年(760年)初借居成都草堂寺,后移居新建之草堂,至唐代宗永泰元年(765年)五月离蜀,前后共六年,期间有一年多流寓梓州、阆州等地,在成都前后合计约五年。

梓州:四川三台,唐肃宗乾元元年(758年)改梓潼郡为梓州。

如何:犹岂料。关塞:边关;边塞。

潇湘:湘江与潇水的并称,二水是湖南境内两条重要河流,此泛指湖南地区。

世:一作“万”。黄发:年老。

残生:残余的岁月、生命。

大臣:泛指朝廷掌权者。

不:一作“何”。

去蜀创作背景

  《去蜀》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(765年)。这年四月,杜甫的朋友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,他在蜀中失去依靠,于五月离开成都,乘船东下,写了这首以“去蜀”为题的诗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周啸天 等.唐诗鉴赏辞典补编.成都:四川文艺出版社,1990:286-288

杜甫简介

唐代·杜甫的简介

杜甫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

...〔 ► 杜甫的诗(1134篇)

猜你喜欢

过清远峡

宋代王称

两山夹飞流,曲折始东走。排空殷崩雷,出峡去愈骤。

商人数畏津,渔子骇奔溜。回澜乍窥渊,迸濑乱泄窦。

次东卿韵挽北村秋官五首 其三

明代边贡

公昔较我艺,弱冠举于乡。公子复青年,探花冠群芳。

浩荡云中衢,接羽相翱翔。思公不可见,断绝我中肠。

夜坐同兄

明代石宝

明月出东方,虫声初在户。宿霭倏已收,庭阶出芳杜。

流云翻细波,坐对喜欲舞。秋色何悠扬,龙泉碧花古。

代吴儿作小至后九九诗八解 其一

宋代张侃

一九才过二九来,见人相唤袖难开。外头天色时时转,雪急因风缓缓回。

收蜜蜂

宋代苏辙

空中蜂队如车轮,中有王子蜂中尊。

分房减口未有处,野老解与蜂语言。

正月十六日奉皇太后瀛台看烟火即景灯词八首 其五

弘历

云霞锦绣灿瀛台,花发何须殷七来。百子池边麟卓荦,万年枝上凤毰毸。